欢迎访问山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学校主页 ENGLISH 한국어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Español
来华留学生管理系统
  •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
  • 【聚焦“双一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范卫波 发布时:2019-01-14 打印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述

    2015年底,我国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3年来,“双一流”建设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进程,尤其注重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共进。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深化“双一流”建设,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探究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有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离不开“双一流”建设,只有提升自身竞争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才能更好地对接世界先进教育资源,博采众长,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界定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各国学者众说纷纭,从政治和外交视角、文化视角、经济视角等提出众多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其共同点都是从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来论证高等教育对国家或社会所承担的职能。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tyc131太阳集团城网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把“国际交流合作”列为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项职能之外的第五项职能。仅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来说,目前认可度最高的,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简·奈特的说法,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维度”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服务等逐项功能中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这表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做大做强的必然保障。“双一流”建设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必然要求高校不断推动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以此对接世界知名学府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一流大学,更好地补齐短板,学习先进经验,不断促进自我发展与革新,从而更好地促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与世界高等教育的接轨与互通互鉴。

    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国际化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水平。当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时,教育国际化亦成为必然。在“高等教育—科技—经济”这一链条上,各国从传统的经济财富争夺,逐步拓展至教育和科技发展的竞争,在高等教育上尤为钻坚仰高,“科教兴国”已成为世界共识。此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及“一带一路”倡议等的提出,对我国大学提速国际化进程提出了迫切要求。2014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以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逐步形成话语权,而且能为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向世界传达中国教育的声音。

    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断提高办学层次的必然要求。当前,一流大学对国家发展和世界进步等方面具备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促进自身发展,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和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度,提高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覆盖面和服务面。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高校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影响力和办学层次的提高。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我国高校在推进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提高学术起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营造校园学术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和骄人的成绩。伴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被动国际化”,缺乏主动意识

    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推进的,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积极适应、主动作为、加强参与,但由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以往的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领导层面推动,且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完全地认知到其重要性,我国的高校国际化之路坎坷不断,甚至部分高校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事情,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意识和主动规划、争取、整合资源的努力。

    (二)“质”与“量”的发展不协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高校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但出现了将这一目标单纯数量化的倾向。例如,部分研究将国际化发展目标定为:科研经费不低于10 亿人民币;年度SCI(含SCI)论文数量达1500 篇;年度《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的论文发表数量达4 篇;学校的院士人数应占院士总人数的7%等。这样确切的目标确实能为高校的国际化指明方向,并且化抽象为具体,更有利于落到实处,但是在数字变化之后,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效益,即是否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应该最终归结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应该是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问题,面临数量与质量不完全协调的挑战。

    (三)主体参与积极度不够

    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参与者的情况来看,目前仍然存在主体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多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发挥不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主体是教师、学生、高校,教师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教学的国际化、高校的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但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国际化尚存在较大困难,相当多优秀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母观念封闭落后、在读或毕业学校非重点院校等因素,致使其在与国外高校交流中屡屡碰壁;教师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的个人技能和视野的提升有限;因各高校办学层次的不同,其所处的平台对自身参与国际化发展造成一定障碍,高校参与的主动性和持续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教学国际化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不具备完全应用外语教学的条件。

    四)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积极完善国际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推动高校建设水平的提升。“十三五”以来,各高校开始更加重视国际化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是由于学校管理体制、交流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尚存在问题,学生国际交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实际困难。

    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考核指标逐步建立,但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并未完全形成,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各项影响指标和因素的有效体系构建仍然不够健全,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效果的考评和考核体系不够健全。这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推进面临说和做“两层皮”,国际化的实际推动在实践中有待进一步有效推进。

    (五)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不足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须有国际化理念的指导,同时需要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能施加影响的是这个系统的诸多参与者。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对接学校的国际化战略及发展思路,形成统一认识。然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对国际化并不准确的认知——部分高校教师对于国际化发展没有深刻的理解,自身参与国际化研究与教学行为的积极性不够,争取国际学术交流机会的能力不足,这就使得高校教师不具备积极的国际化意识;作为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工作队伍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国际化视野,对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也未给予恰当的引导;一些教学单位对国际化发展尚未达成完全的共识,导致国际化办学和国际化合作项目的推动面临窘境。

    (六)载体建设亟待加强

    为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高校应主动作为,强化合作,以实现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协调带动。一些高校积极开发短期专业定制项目、中外教师联授的海外学分项目、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合作科研平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这些项目或平台的实施使教师、学生、科研等的国际化逐渐有了依托的载体,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实现协同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依赖于有效的载体推动,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载体的建设实现资源整合。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创新探究

    (一)努力提高国际化意识,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必须首先树立国际化意识,在国际化意识的指引下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明确国际化发展对于“双一流”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积极落实国际化举措,不断以国际化的视野促进国际化的发展。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是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前提。大学要具有国际视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人之长,融东西文化精华,创国际思维精髓;在教育方法上,敢于打破临摹式思维,把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融入学校的日常工作;走特色兴校之路,落实教授治学,树立学生至上的服务意识。此外,需建设一支优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先进理念的管理队伍,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专业化服务。

    (二)注重主体参与,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体融入

    第一,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教育对象,即学生的参与,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国际化办学的热情,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益作用。例如,通过向外派出和向内引进等形式积极促进中国学生走向国际,提升自我素养;高度重视留学生工作,积极促进高质量的留学生加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促进国内外教育理念的融合,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注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积极促进国内优秀教师主动参与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理念的提升和实践;二是应注重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师资对国内教育和发展的影响,促进他们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此外,要注重海外智力引进,通过系统的海外引智项目及相关平台招聘优秀的国际教学人才,不断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促使引进的优秀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注重多部门、多主体的协同参与。教务、学生管理、科学研究等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外交流手续简化和海外学习效益最大化;国际交流、人事等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精心设计,多措并举,主动作为,促进师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在高校内部形成高效运转的协同体系,共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三)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不断营造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至关重要。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与国际前沿知识的贯通,同时联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国际化。

    高校应凸显国际特色的教学内容,包括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课程或相关内容。与海外知名院校合作开展国际教育计划,组织开展各类跨文化交流活动,如外国民俗风情展示、国际文化活动周、国际知识竞赛、中外学生联谊互动等,让学生在国际文化活动中培养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交流的兴趣。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变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包括以下三项措施。其一,加强公共外语教学、提倡使用一定比例的外文原版教材、推行外(双)语教学等。其二,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修养课中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并将其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如开设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以及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课程;在专业教学内容中介绍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其三,选用国际先进教材,邀请外国专家、学者前来讲学。

    (四)注重点面结合,强化载体建设,优化国际对接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现实要求,在既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和合作的范围。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热点和重点,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探索创新合作形式,促进国际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由点到面的拓展,从而有效促进国际化全面发力,实现国际化进程的不断优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注重载体建设,并不断加以优化。在载体建设中结合高校办学实力,挖掘优势特色资源,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推动特色发挥与优势互补相结合,强化载体搭建与功能发挥,以载体建设的优化带动国际化办学,不断提升学科专业与合作研究的国际化程度。

    (五)完善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强化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制度体系建设,有效保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有章可循。积极贯彻落实《tyc131太阳集团城网址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与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完善国际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国际化办学领导机构和实施体系,促进国际化发展按照部署要求落实。

    同时,高校要对制约国际化发展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加强调研,分析研判,克服体制机制中的不利因素,建立体系完善的国际化发展保障制度。例如,促进国际化师资培训,加强学生国际化交流资助与鼓励,明确留学生教育管理架构和国际科研合作奖励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国际化办学考核等制度。

    (六)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寻求国际化办学发展新机遇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实施,助推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对接“双一流”建设,突出牵引作用,发挥国家战略的“指挥棒”作用,有效保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持续深入与推进。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积极跟进“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境遇下,积极扩大与沿线国家在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抢抓机遇,充分用好国家政策释放的“红利”,不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前沿学科建设,积极有效地促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七)强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国际化发展取得实效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落地落实,必须注重相关评价及考核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工作考评挂钩,发挥其应有的杠杆和工具效能。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必须明确各项指标,如师资队伍、学生(包括留学生)、合作研究、联合培养项目、海外引智、国际化平台建设等形成相应的考核体系,形成一级促一级的良好互动局面,鼓励和引导更多的资源加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工作之中。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会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新突破。(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国际处处长、tyc131太阳集团城网址院长)

    Baidu
    sogou